New Language:迎來跨文化同工
撰文:Catrina Yu (本年度Bridges International Team Leader)
機構迎來兩位非本地同工
在這個新年度裏,機構很特別地迎來了兩位非本地的同工 ——Sandra 和 Thea。
過往面對校園中一些特別的群體(例如講外語的國際生),大多按照院校同工或學生的感動決定是否開拓或發展事工,然而校園事工隊在不同的考量下,通常最終也會選擇較專注於本地學生的福音工作,以至這些群體會處於「有人做就會有事工」的狀態。
直到幾年前,不同院校相繼出現為數不少願意委身的國際生,以及一些穩定的查經小組。因着看見神的工作,領袖們開始商討是否應該成立一個團隊更專注於服事和牧養這群學生,自此便開展了在港的「Bridges International(BI)」事工團隊。
這群學生離開原本熟悉的生活,帶着家人的期望,從遙遠海外一人來到異鄉讀書,一切從頭開始,甚至最簡單的搭車、住宿和語言對他們而言都是又大又難的挑戰。
特別這幾年疫情令一切變得更艱難,他們實在很需要支援。我們希望成為他們的歡迎者(welcomer),同時也十分期待興起有國際生背景、甚至經歷過我們團隊牧養的學生成為同工,相信他們能更切身地明白服事對象的處境,可以提供更適切的牧養。
非常感恩,天父真是聽禱告的神,在造就、傳福音的過程中,祂親自呼召人回應這個禾場的需要,讓我們今年可以迎來兩位非本地同工的加入!
學習歡迎接待非本地同工
我們團隊甚至整個機構都一同學習如何歡迎接待,包括鼓勵她們於在學時期尋求呼召,一同鑒察神的帶領。同時機構領袖發展及人力資源部(LDHR)也花了不少時間協助申請簽證、處理不同層面的溝通。確定「成事」後,領袖以及同工團隊便開始商討如何幫助她們更好適應這個跨文化工作環境,例如重新審視並按國際生事工特質而制定新同工訓練課程。另外,在機構每月的同工聚會中,我們會邀請不同同工幫忙即時傳譯,也很感謝不少同工在帶領敬拜或禱告時刻意補充英文經文,甚至帶領英文詩歌,這些都讓她們更容易適應於同工群體。
當兩位來自不同國家的新同工加入BI團隊,在相處過程中不難發現,大家在處事方式、理解事情上都帶着不一樣的「眼鏡」,帶來了不少合作上的挑戰。為此,我們請教了一位在美國擁有多年服事跨文化經驗的同工,參考了一本有關「Cultural map」概念的書籍,嘗試藉此讓大家可以在團隊裏更多分享自己和所屬國家的文化特質,也可以了解這些與本港文化的異同,盼望進一步拉近團隊的關係、讓彼此更容易明白大家。
成為非本地同工的訓練者,經歷更新和改變
今年有幸成為其中一位新同工的訓練者,於我而言,最大的更新是學習拋開既有前設,先去理解和認識對方。有時訓練者的角色是一面雙利刃,於不清楚在對方文化中「訓練者」是怎樣的角色,以及文化背景不同的情況下,若訓練者選擇先入為主,太快判斷「對」或「不對」,便很容易錯失真正互相認識的機會,同時令彼此只淪為從屬關係。我認為受訓過程除了硬件知識,心態以及個人靈性健康其實也很重要,而我同時十分相信人之所以能經歷轉變和經歷神的愛,是源於信任和接納。所以,在這段造就的關係中,我花了更多時間和心思去聆聽、理解,甚至與她一起拆解原生家庭、文化經驗如何成就今天的她,再一同嘗試用屬天的眼光重建生命,盼望她能健康地以作為一個人,而非一件物件或機器,來回應如此多變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