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迫中的盼望——安息的再想像
作者:Danny
基督信仰盼望的基礎,就是耶穌基督,正如信徒在《使徒信經》中所宣認的: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1]
然而,單單知道這個真理,卻未必一定能有效地為絕望的人帶來盼望,否則就不會有這麼多的信徒仍活在失望,甚至絕望當中。若真的要為人帶來一個盼望的信息,卻必須要對症下藥,針對性地宣講道成肉身、受難復活的盼望信息。要對症下藥,就先要問我們的「痛」位在哪裡?誠然,我們每個人的經歷有不同,有人失戀,有人失業,有人喪親,有人患病,但即使面對同樣的經驗,那種「痛」也是可以不一樣的;當然,因著一些共同經驗、文化背景,這種「痛」也可以有一種集體性的,那麼若對現在的香港人講盼望的信息,那麼我們今天「痛」在哪裡?
香港人的「痛點」
如果說近來本地最令人揪心的新聞,連續不斷的學生自殺問題,一定榜上有名。今年由一月截至十一月頭,香港已有超過三百宗學童自殺的個案,其中有三十七人死亡,[2]但學生自殺問題在香港其實並不是一個新的問題,早在2016年立法會就已經因應嚴重的學生自殺問題,成立了「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3]探討學生自殺的可能成因及解決辦法。[4]當然,學生自殺問題成因複雜,「包括精神健康問題、學習和工作壓力、學校適應問題、家庭適應和關係問題等」,[5]但相對於這些個人方面的因素,本文更想探討背後社會層面的因素。
當代社會學的奠基者之一的馬克思提出了「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的概念去描繪我們身處的社會:我們擁有了不止使用價值的商品,就會產生一種慾望,驅使我們不斷佔有更多;[6]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桑德爾在他的新書《成功的反思》中指出,今天不少社會反映了才德至上的世界觀,社會上的成功者認為成功是自己掙得的,自己才德配位,失敗者只是自己不夠努力,[7]所以想成為優秀的人就必須努力,做得不好者就要更加努力。[8]這些論述雖然來自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學者,但也指向同一個事實,就是這個社會不斷告訴我們要做得更多,一個具體的呈現方式,就是香港的教育及專業認證制度。自小開始,我們已經不停被灌輸要讀好書、考好每一個測驗與考試,務求進入優秀的學校,以換取高薪厚祿的職位的入場卷,然後繼續進修,繼續考取不同的專業資格及認證,以便有一個更好的履歷幫助升職加薪,藉此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追求更多,包括物質上的慾望與成功感、自我價值。但問題是,這個追求是無止境的,永遠有更多的商品出現去勾起我們的物慾;永遠有人在我們的前面,提醒我們未到「成功」的盡頭,後面也永遠有人追趕,挑戰著我們現有的「成功」。
這種社會制度的壓迫,我們可以理解為人對自身處境的一種焦慮。這裡所說的「焦慮」不是精神病或心理問題,而是對於人存在處境的一種描述。對於信徒來說,這焦慮的根源可以上溯至亞當的敘事中。亞當作為有上帝形象的受造物,有著選擇遵守上帝命令的能力,[9]但這也代表他有機會達不到上帝創造人的目的。這種處境便產生了「焦慮」。[10]這種焦慮不是罪,但當亞當錯誤處理這種焦慮時,原罪便產生了。[11]這些亞當的後裔同樣也處於在這種存在的焦慮中,因此也面對著以自己方式來處理這存在焦慮的試探,而有否實質的罪正是取決於我們如何處理這種焦慮。[12]而今天我們社會提倡的解決方式,是基於這種焦慮,但同時因著它不斷提醒我們的不足,就會繼續產生焦慮,成為了一個「焦慮」的惡性循環,不能自拔。[13]總結而言,今天世代的一種「痛」,就是我們陷於不停追逐的競爭中,不能休止。
福音帶來的解放
福音為人帶來了解放,而上帝從焦慮的困境解放人的方式,從「不能休止行動」中解放的方式,正正是透過安息日。十誡中的第四誡: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的上帝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奴僕、婢女、牲畜,以及你城裏寄居的客旅,都不可做任何的工。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就安息了;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14]
十誡頒佈的背景,是以色列人在埃及地受奴役,上帝拯救他們出來後,在西乃山上頒佈的。如果撇除一種「靈意」的解讀,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經歷,就是一種經濟上的壓迫:
『他們的工作量異常沈重,上司(埃及人)覺得辛苦的工作,就全部推落以色列人身上,並且狠狠地逼迫他們工作……以色列人在工作上不能放假。摩西、亞倫一開始向法老爭取的訴求,就是放假去敬拜。法老的回應是「No」,原因是工作將會沒有人做……法老要求他的下屬刻意扣減以色列人的資源,卻要求以色列人有相同的業績。這種不合理的要求,更是在工作量繁重、沒有保障與休息的環境下要求,我們可以合理地認為法老根本沒想過以色列人能完成工作,他只是想找一個藉口對付以色列人。』[15]
這些聖經中的場景,只要換成今天的言語,對我們一點也不陌生,因為這正是我們香港生活的寫照:無止境的工作、無止境的學習、無止境的追求;換言之,他們也是活在一個「不能休止行動」的生活中——法老治下的埃及正是「不能休止行動」的生活的代表。那麼,上帝在西乃山所頒佈的律例與典章,作為抗衡以法老作代表的制度的另類秩序,正是上帝為「不能休止行動」的生活所提供的解放與出路。十誡的第一誡宣告了以色列人的上帝是上帝而非法老,這也代表了以色列人需要遵守的秩序,是上帝在西乃山上所頒布的秩序,而非法老所代表「不能休止」的秩序。[16]而十誡中的第四誡顯示出上帝是守安息日的上帝,[17]也直接呼應了上帝的創造:上帝已於六日內使萬物的秩序井井有條,充滿生命的力量,然後,祂歸回安息——沒有下一輪的行動計劃,沒有檢討會,而是安息並享受其中。[18]上帝並沒有焦慮,不需要做更多以證明自己,也不用擔心所作的有問題,因為祂有完全的信心。[19]而且上帝的「歸回安息」,不只是關乎上帝自身,也使所有的受造物得享安息,這正正與今天叫人不能休止的困境截然不同。[20]因此,安息日的秩序,就是上帝為人預備抗衡「不能休止」的焦慮的一個出路。
教會作為「試用裝」
但我們知道以色列的歷史不是停留在曠野,在後期先知的著作中,我們看到不少關於以色列人干犯安息日的批評:不是沒守,就是只得其形不得其神。[21]新約希伯來書的作書更直接指出,以色列人並未真正進入安息。[22]故此,入迦南得安息只是一個預表,指向著終末所得真正的安息;[23]而我們能得享這份終末的安息,正是因為相信基督的緣故。[24]耶穌被羅馬政權處死的原因,是因著政治罪名,[25]但耶穌的復活揭示出祂的國的秩序,是與世界的秩序不同——[26]不是「不能休止」的秩序,而是上帝所創安息日的秩序。[27]我們的回應應是相信祂在歷史中的掌權,及對將來普遍掌權的盼望。[28]具體來說,因著基督受難與復活而出現的教會,要在今世展現出上帝國的這種秩序:[29]
「他們將選擇那條離開毫無忌憚地滿足需求要走向團契,離開為生存競爭要走向生存中的和平,離開宰制的意志而走向與他人及自然的生死與共的道路……人們不再被他們的社會體系、公開的認可和懲罰所強迫,不再將其他人當作生存競爭或追求幸福的角逐者」。[30]
這是終末上帝國展現的秩序,而教會的行動就是如何讓世界先嚐到那份終末的盼望,或者以一個比喻來說的話,就是讓世界體驗到救贖的「試用裝」。如何倡議行動方案,是教會一同去思考與行動的,但當我們明白了「安息」是作為上帝為壓迫者所預備的盼望後,每位信徒也有責任回應。「安息」就是對今天叫人不能休止的職場的一種見證與抗爭,[31]它關乎的不是我們要做甚麼,而是「我們不做甚麼?我們容許甚麼自由自在?」[32]我們不需要再去問「這有甚麼用?」,而是可以單單享受其中。[33]方向上,我們可以放下手中不停追趕的焦慮,享受與上帝、身邊的親友,以至大自然的同在;心態上,我們可以得享安息,是因著上帝的恩典,懷著對上帝的信心,來到基督的跟前,學效基督的樣式。[34]
你願意成為其中一員,一起用「安息」回應世界的壓迫嗎?
原文載於:https://dannychit.wordpress.com/2023/12/21/壓迫中的盼望-安息的再想像/,承蒙作者授權,準許轉載和授權編輯。
[1]註釋請到原文所載網址參考
![](https://images.squarespace-cdn.com/content/v1/608adb210556127b394d100a/1695636919641-CO4Q34ECOAOOR2KMWPXJ/image-asset.jpeg)
Spiritual Insights
Powered by HK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