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苦難
Free photo from Unsplash
作者:Danny
苦難,從來是基督信仰一個不得不面對,卻又很難面對的問題。自舊約的《約伯記》到新約的《彼得後書》直至今天,歷世歷代不少人提出「上帝為何容許苦難」的問題,也有使徒、教父、修士、神學家、牧者等去作出回應。然而,當我們明白神義論的歷史時,就可以明白一件事:這些屬靈前輩、智慧先賢儘管嘗試作出了回答,但這些回答仍然未能叫人完全滿意,否則就不會繼續有人問,繼續需要人回應。今天我封就這個課題反思,不是因為我的思考一定比前人好,而是作為信徒,當真實面對苦難時,對上帝有這樣的疑惑時,不得不需要一個令自己能安身立命的回答。這答案對我而言,這刻已經足夠。
對於今天的人來說,苦難是人生中的不正常,是一種風險,是需要管理、需要避免的。然而,綜觀人類歷史,苦難才是人生中的常態,安穩的生活才是當中特別的禮物;直到近代,這個情況才調轉過來。事實上,當我們細思我們的人生,即使所謂的「一帆風順」,其實過程中也會失去我們珍視的東西,正如彼思(PIXAR)的動畫電影《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所呈現的一般,昔日所重視的東西會隨著人生逐漸逝去,套用經濟學的用語,每一個選擇也有其機會成本。盧雲在《祢已將哀哭變為跳舞:在時艱中尋找盼望》一書中提醒了我們,如其逃避這些「失去」,倒不如直視它們、擁抱它們,讓我們學會效手,繼續向前走。這,才是人生。
更進一步,苦難在上帝眼中,其實也是祂創造的一部分,是祂看為好的。我們可能會把苦難、死亡看為墮落的一部分(當然有部分的確是人犯罪的結果),但是我們,以至整個世界也是偶發的,上帝其實不必創造我們,是基於上帝的愛,我們及這個世界才被創造,其中一切也是上帝眼中看為好的。上帝厭惡邪惡,但苦難不是邪惡,死亡也不是邪惡(雖然有時這三者是有關係的,但它們並不完全等同),我們看為不好的苦難、死亡,也是上帝創造美好秩序的一部分。我們作為受造物,就與上帝有根本性的差異,我們有所限制,我們會痛、會病、會死。「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嘆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馬書》八22-23)這,就是人。
作為人,接受自己就是一個受造的人,可能從來也不容易:亞當、夏娃就是如此被引誘,今天我們也同樣地面對這個引誘。
原文載於:https://dannychit.wordpress.com/2021/01/12/再思苦難,承蒙作者授權,準許轉載
![](https://images.squarespace-cdn.com/content/v1/608adb210556127b394d100a/1695636919641-CO4Q34ECOAOOR2KMWPXJ/image-asset.jpeg)
Spiritual Insights
Powered by HKCCC